大願法師講述: 身念處


「身念住」是以微細平靜的隨順覺,培養正念正知來觀察地水火風四大十二種特色,如此才能夠如實知見色法的緣起緣滅現象。

修「身念住」的特色: 不斷地以身體為所緣,培養正念正知。由正念正知開啟「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,身體本身是緣起無常法,無常故苦,無我」之正智。

雜阿含經卷第一(二)

於色當正思惟,觀色無常如實知。所以者何?比丘,於色正思惟,觀色無常如實知者,於色欲貪斷;欲貪斷者,說心解脫。

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當正思惟,觀識無常如實知。所以者何?於識正思惟,觀識無常者,則於識欲貪斷;欲貪斷者,說心解脫。

如是心解脫者,若欲自證,則能自證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如是正思惟無常,苦、空、非我亦復如是。

以上經文說明了正觀五蘊的重要性。

雜阿含經卷第一(四)

於色不知、不明、不斷、不離欲、心不解脫者,則不能越生、老、病、死怖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知、不明、不斷、不離欲貪、心不解脫者,則不能越生、老、病、死怖。

比丘,於色若知、若明、若斷、若離欲,則能越生、老、病、死怖。諸比丘,若知、若明、若離欲貪、心解脫者,則能越生、老、病、死怖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知、若明、若斷、若離欲貪、心解脫者,則能越生、老、病、死怖。

修行者若偏離對五蘊的思惟觀察,將永遠開不了法眼,斷不了苦。

「法念住」是以色受想行識五陰相依為所緣。
五陰相依相緣互動,雖然不能分割,但可分開思惟觀察整個五陰相依相緣的關係。
先分開思惟觀察,再把所分開的色受想行識組合起來一起觀察。
「靜態身念住」的修法: 觀察出入息念 (安那般那念)。

初禪念住的所緣第一段是身念住,分為四階的修證過程。

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(八○三)

(第一階) 念於內息,繫念善學,念於外息,繫念善學。

第一階: 覺知出入息念住善學。
訓練精神集中、訓練專注力。
一般沒有訓練過精神集中的人,他的念頭就會隨著過去所養成的妄想(幻想未來)、妄念(回憶過去),奔馳不息。
首先將精神集中放在鼻孔口的嘴唇上。學習覺知 (保持當下清楚、正念正知、引生觀察) 吸氣,學習覺知呼氣。吸氣和吐氣儘量保持自然,不要刻意控制。時時刻刻觀察鼻孔呼吸的感覺。
找出呼吸出入摩擦的感覺點,利用這個點,來訓練精神集中。
第一階有打好基礎的作用,對於初學者,因為長期散亂心很強,達到第一階是有相當的難度的,需要有耐心,持續地練習。
提醒自己修行不要急於一時,要有長遠心,有助於放鬆。
(第二階) 息長息短。

第二階: 覺知出入息長、短。
入息長時,覺知入息長的過程;出息長時,覺知出息長的過程。
入息短時,覺知入息短的過程;出息短時,覺知出息短的過程。
在第一階時,只覺知到呼吸在鼻孔口的出入;在第二階時,覺知到吸氣和吐氣從鼻孔口進出,吸氣時覺知到氣息隨著胸部擴大而吸氣,呼氣時覺知到氣息隨著胸部收縮而呼氣。
不需要刻意由第一階轉移到第二階,當覺知力增強時,自然就會達到第二階。
(第三階) 覺知一切身入息,於一切身入息善學,覺知一切身出息,於一切身出息善學。

第三階: 覺知出入息支配全身。
覺知呼吸支配身體的一切情形。
不斷地訓練覺知呼吸,呼吸自然會比第二階更為細長,此時就會覺知到全身好像有擴大收縮的感覺,感覺全身好像有脈搏在跳那種推動的感覺。
有能力覺知到呼吸遍滿全身的整個過程。
(第四階) 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,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,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,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。

第四階: 覺知出入息微細又平靜。
覺知平靜的細長呼吸。
呼吸微細又長,身體自然也隨著平靜下來。
有能力覺知到整個細長呼吸的過程。
呼吸愈細,覺知力也會隨著增長,如此才能覺知到更加微細的呼吸。更微細的呼吸,主要就是要培養強而有力的正念能力,如此才能夠觀察到四大的十二種特色。
當身念處第四階完成了,此時正念的力道增強,惡不善法的五蓋就沒有機會生起,因此可獲得初禪的喜樂。
初禪的喜樂是來自於離欲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自然就會生起喜樂。有喜,樂就隨之而來。
由修正念正知完成身念處的初禪分成二種:

1. 修身念處第一階,精神集中,降伏五蓋,有尋有伺,而達到的初禪。這是有漏有取的世間禪定 (共法)。

2: 修正念正知完成身念處第四階,除了降伏五蓋,有尋有伺之外,如實觀察四大的十二種特色而達到的初禪。因為體驗到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所組成的,已經從身體是我的邪見中解脫出來,離開對色法的欲貪,是出世間禪定 (不共法,佛法特有的部份)。


整理自大願法師的講述: 三十七道品簡介第八集

延伸閱讀


大願法師講述: 身念處 - 正觀地水火風四大十二種特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