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經筆記]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因緣相應 (3/3) 食相應 諦相應 (1/2)

此卷談到了如何當生證得解脫涅槃;什麼是滋養五蘊的四食,如何斷知四食;什麼是三轉法輪 (此經為佛陀在證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,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);為什麼如來是大醫王,因為他知道 symptom (善知病;苦), root cause (善知病源;集), solution (善知病對治;滅), how to prevent (善知治病已,於未來世永不動發;道);也談及經典的盲龜浮木喻,來提醒我們人身難得,應把握機會,於四聖諦學無間等。



因緣相應


雜阿含 365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謂見法般涅槃。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?」
見法: 現法、現世。 
見法般涅槃: 當生證得解脫涅槃。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若有比丘於老、病、死厭、離欲、滅盡,不起諸漏,心善解脫,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。」

雜阿含 366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,獨一靜處,專精禪思,作如是念:『一切世間皆入生死,自生自熟,自滅自沒,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。』
毘婆尸佛: 過去七佛中,第一位的佛名。
(以下開始逆觀十二因緣)

即自觀察:『何緣有此老死?』如是正思惟觀察,得如實無間等起知:『有生故有此老死,緣生故有老死。』

即自觀察:『何緣有此老死?』如是正思惟觀察,得如實無間等起知:『有生故有此老死,緣生故有老死。』

復正思惟:『何緣故有此生?』尋復正思惟,無間等起知:『緣有故有生。』

尋復正思惟:『何緣故有有?』尋復正思惟,如實無間等起知:『有取故有有。』

尋復正思惟:『何緣故有取?』尋復正思惟,如實無間等起觀察:『取法味著顧念,緣觸愛所增長。』

當知緣愛取,緣取有,緣有生,緣生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如是純大苦聚集。

譬如緣油炷而然燈,彼時時增油治炷,彼燈常明,熾然不息……」如前來歎譬、城譬廣說。
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如毘婆尸佛,如是尸棄佛、毘濕波浮佛、迦羅迦孫提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葉佛,皆如是說。

尸棄佛、毘濕波浮佛、迦羅迦孫提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葉佛: 過去七佛中,第二至六位的佛名,第七位即是「釋迦牟尼佛」。
老死 ← 生 ← 有 ← 取 ← 愛


雜阿含 367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
勤方便: 勤奮努力。 
禪思: 禪定。
所以者何?比丘禪思,內寂其心,精勤方便者。如是如實顯現

云何如實顯現?

老死如實顯現,老死集、老死滅、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;

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如實顯現;

行集、行滅、行滅道跡如實顯現。

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。」
有為: 有造作; 因緣所生。
有漏: 有煩惱。
雜阿含 368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,修無量三摩提,專精繫念已。如是如實顯現。
三摩提: 心定於一處 (或一境) 而不散亂。
云何如實顯現?謂老死如實顯現,乃至行如實顯現,此諸法無常、有為、有漏。如是如實顯現。」

雜阿含 369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,住菩提所,不久成佛,詣菩提樹下,敷草為座,結跏趺坐,端坐正念,一坐七日,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緣無明行,乃至緣生有老死,及純大苦聚集,純大苦聚滅。

「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,從三昧覺,說此偈言:

「『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永離諸疑惑,  知因緣生法。
若知因生苦,  知諸受滅盡,
知因緣法盡,  則知有漏盡。
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永離諸疑惑,  知有因生苦。
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永離諸疑惑,  知諸受滅盡。
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永離諸疑惑,  知因緣法盡。
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永離諸疑惑,  知盡諸有漏。
如此諸法生,  梵志勤思禪,
普照諸世間,  如日住虛空。
破壞諸魔軍,  覺諸結解脫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如毘婆尸佛,如是尸棄佛、毘濕波浮佛、迦羅迦孫提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葉佛,亦如是說。

雜阿含 370 經

一時,佛住鬱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,不久當成正覺,往詣菩提樹下,敷草為座,結跏趺坐,正身、正念……如前廣說。

食相應


雜阿含 371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謂一、麤摶食,二、細觸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識食
麤摶食: 物質的食物。長養「色陰」。 麤: 音ㄘㄨ,同「粗」。摶: 音ㄊㄨㄢˊ,捏聚搓揉成團,印度人以手抓飯而食。
細觸食: 「根、境、識」三者接觸而生喜樂、長養身心。長養「受陰」。 
意思食: 以思考、意志而維繫生命。長養「想陰」、「行陰」。 
識食: 有識陰的識知、覺知作用,而滋益身心。長養「識陰」。
四食何因、何集、何生、何觸?謂此諸食愛因、愛集、愛生、愛觸。

此愛何因、何集、何生、何觸?謂愛受因、受集、受生、受觸。

此受何因、何集、何生、何觸?謂受觸因、觸集、觸生、觸觸。

此觸何因、何集、何生、何觸?謂觸六入處因、六入處集、六入處生、六入處觸。

六入處集是觸集,觸集是受集,受集是愛集,愛集是食集,食集故未來世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集,如是純大苦聚集。

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食滅,食滅故於未來世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,如是純大苦聚滅。」
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 ← 未來世生 ← 四食 ← 愛 ← 受 ← 觸 ← 六入處
雜阿含 372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、麤摶食,二、細觸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識食。」

時,有比丘名曰頗求那,住佛後扇佛,白佛言:「世尊,誰食此識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言有食識者,我若言有食識者,汝應作是問,我說識是食。汝應問言:『何因緣故有識食?』我則答言:『能招未來有,令相續生,有有故有六入處,六入處緣觸。』

頗求那復問:「為誰觸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言有觸者,我若言有觸者,汝應作是問:『為誰觸?』汝應如是問:『何因緣故生觸?』我應如是答:『六入處緣觸,觸緣受。』」

復問:「為誰受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說有受者,我若言有受者,汝應問:『為誰受?』汝應問言:『何因緣故有受?』我應如是答:『觸緣故有受,受緣愛。』」

復問:「世尊,為誰愛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說有愛者,我若說言有愛者,汝應作是問:『為誰愛?』汝應問言:『何?緣故有愛?』我應如是答:『緣受故有愛,愛緣取。』」

復問:「世尊,為誰取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說言有取者,我若說言有取者,汝應問言:『為誰取?』汝應問言:『何緣故有取?』我應答言:『愛緣故有取,取緣有。』」

復問:「世尊,為誰有?」

佛告頗求那:「我不說有有者,我若說有有者,汝應問言:『為誰有?』汝今應問:『何緣故有有?』我應答言:『緣取故有有,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,有六入處,六入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如是純大苦聚集,謂六入處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,如是純大苦聚集滅。』」
有 → 六入處 → 觸 → 受 → 愛 → 取 → 當來有
雜阿含 373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云何為四?謂一、麤摶食,二、細觸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識食。

云何比丘觀察摶食

譬如有夫婦二人,唯有一子,愛念將養,欲度曠野嶮道難處,糧食乏盡,飢餓困極,計無濟理,作是議言:『正有一子,極所愛念,若食其肉,可得度難,莫令在此三人俱死。』作是計已,即殺其子,含悲垂淚,強食其肉,得度曠野。云何?比丘,彼人夫婦共食子肉,寧取其味,貪嗜美樂與不?」

答曰:「不也,世尊。」

復問:「比丘,彼強食其肉,為度曠野嶮道與不?」

答言:「如是,世尊。」

佛告比丘:「凡食摶食,當如是觀。如是觀者,摶食斷知,摶食斷知已,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,五欲功德貪愛斷者,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,有一結繫故,則還生此世。
五欲: 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覺觸,而起的欲望,也就是色欲、聲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觸欲。
云何比丘觀察觸食

譬如有牛,生剝其皮,在在處處,諸蟲唼食,沙土坌塵,草木針刺,若依於地,地蟲所食,若依於水,水蟲所食,若依空中,飛蟲所食,臥起常有苦毒此身。如是,比丘,於彼觸食,當如是觀。如是觀者,觸食斷知,觸食斷知者,三受則斷,三受斷者,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,所作已作故。
三受: 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
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

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,無煙無炎,時有士夫聰明黠慧,背苦向樂,厭死樂生,作如是念:『彼有大火,無煙無炎,行來當避,莫令墮中,必死無疑。』作是思惟,常生思願,捨遠而去。觀意思食,亦復如是。如是觀者,意思食斷;意思食斷者,三愛則斷;三愛斷者,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,所作已作故。
三愛: 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;人命終時,起三種之貪愛,一境界愛,二自體愛,三當生愛。
諸比丘,云何觀察識食

譬如國王,有防邏者,捉捕劫盜,縛送王所……」如前須深經廣說。「以彼因緣,受三百矛苦覺,晝夜苦痛,觀察識食,亦復如是。如是觀者,識食斷知,識食斷知者,名色斷知,名色斷知者,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,所作已作故。」

雜阿含 374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者摶食,二者觸食,三意思食,四者識食。

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,則識住增長,識住增長故,入於名色,入名色故,諸行增長,行增長故,當來有增長,當來有增長故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集,如是純大苦聚集。

若於四食無貪無喜,無貪無喜故,識不住、不增長,識不住、不增長故,不入名色,不入名色故,行不增長,行不增長故,當來有不生不長,當來有不生長故,於未來世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不起,如是純大苦聚滅。」

雜阿含 375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者摶食,二者觸食,三意思食,四者識食。諸比丘,於此四食有貪有喜,則有憂悲、有塵垢,若於四食無貪無喜,則無憂悲,亦無塵垢。」

雜阿含 376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者摶食,二者觸食,三意思食,四者識食。

諸比丘,於此四食有貪有喜,識住增長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譬如樓閣宮殿,北西長廣,東西窗牖,日出東方,光照西壁。如是,比丘,於此四食有貪有喜……」如前廣說,乃至「純大苦聚集。」

「若於四食無貪無喜……」如前廣說,乃至「純大苦聚滅。譬如,比丘,樓閣宮殿,北西長廣,東西窗牖,日出東方,應照何所?」

比丘白佛言:「應照西壁。」

佛告比丘:「若無西壁,應何所照?」

比丘白佛言:「應照虛空,無所攀緣。」

「如是,比丘,於此四食無貪無喜,識無所住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」

雜阿含 377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者摶食,二者觸食,三意思食,四者識食。諸比丘,於此四食有貪有喜,識住增長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譬如。比丘,樓閣宮殿,北西長廣,東西窗牖,日出東方,應照何所?」

比丘白佛言:「應照西壁。」

佛告比丘:「如是,四食有貪有喜,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。

若於四食無貪無喜,亦無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

譬如,比丘,畫師、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,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?」

比丘白佛:「不能,世尊。所以者何?彼虛空者,非色、無對、不可見。」

「如是,比丘,於此四食無貪無喜,亦無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」

雜阿含 378 經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資益眾生,令得住世攝受長養。何等為四?一者摶食,二者觸食,三意思食,四者識食。諸比丘,於此四食有貪有喜,識住增長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譬如。比丘,畫師、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,欲粧畫於色,作種種像。諸比丘,於意云何?彼畫師、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?」

比丘白佛:「如是,世尊,能粧畫色。」

佛告比丘:「於此四食有貪有喜,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。

諸比丘,若於四食無貪無喜,無有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

比丘,譬如畫師、畫師弟子集種種彩,欲離於色有所粧畫,作種種像,寧能畫不?」

比丘白佛:「不能,世尊。」

「如是,比丘,若於四食無貪無喜,無有識住增長,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」

諦相應


雜阿含 379 經 (轉法輪經)

此經為佛陀在證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,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。

(一轉法輪: 示轉,此是苦也,此是集也,此是滅也,此是道也,此示四諦之四相)

爾時,世尊告五比丘:「此苦聖諦,本所未曾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,此苦集、此苦滅、此苦滅道跡聖諦,本所未曾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
[阿含辭典 (莊春江)] 
眼智明覺: 形容聖者證果時的情境。 相當的南傳經文都作「眼智慧明光」,「慧」是「般若」,光是「光明」。
眼: 看清楚正法的觀察力 。
智: 體證到正法。 
明: 捨離了無明。 
覺: 菩提;正覺;解脫的證悟。 
[佛光大辭典]
「眼智明覺」有兩義: 
(一) 眼,即法智忍;智,即諸法智;明,即諸類智忍;覺,即諸類智。 
(二) 眼,觀見之義;智,決斷之義;明,照了之義;覺,警察之義。 
 (二轉法輪: 勸轉,苦當知,集當斷,滅當證,道當修,此勸諦之修行)

復次,苦聖諦智當復,本所未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,苦集聖諦已知當斷,本所未曾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。復次,苦集滅,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,本所未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,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,本所未曾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。

(三轉法輪: 證轉,苦者我已知,集者我已斷,滅者我已證,道者我已修,此佛自舉己為證也)

復次,比丘,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,所未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;復次,此苦集聖諦已知,已斷出,所未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。復次,苦滅聖諦已知、已作證出,所未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;復次,苦滅道跡聖諦已知、已修出,所未曾聞法,當正思惟。時,生眼、智、明、覺。

諸比丘,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、智、明、覺者,我終不得於諸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聞法眾中,為解脫、為出、為離,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、智、明、覺,故於諸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聞法眾中,得出、得脫,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[佛學大辭典 (丁福保)] 
三轉法輪: 佛於鹿野苑對聲聞乘人說苦集滅道之四諦有示勸證之三轉:一、示轉,此是苦也,此是集也,此是滅也,此是道也,此示四諦之四相。二、勸轉,苦當知,集當斷,滅當證,道當修,此勸諦之修行。三、證轉,苦者我已知,集者我已斷,滅者我已證,道者我已修,此佛自舉己為證也。
[佛光大辭典]
三轉十二行相: 梵語 tri-parivarta-dvādaśākāra-dharma-cakra-pravartana。又作當三轉四輪十二行法輪、四諦法輪三會十二轉說、三轉十二行法輪。指世尊三轉四諦之法輪,每一轉各具四行相,故有十二行相。三轉者,四諦各有示相轉(肯定四諦,說此是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)、勸相轉(說此苦諦應知,集諦應斷,滅諦應證,道諦應修)、證相轉(說苦諦已知,集諦已斷,滅諦已證,道諦已修)。此三轉各具眼(梵 caksus)、智(梵 jñāna)、明(梵 vidyā)、覺(梵 buddhi)等四行相,或三周循歷四聖諦,故稱十二行相。據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載,眼智明覺有兩義:(一)眼,即法智忍;智,即諸法智;明,即諸類智忍;覺,即諸類智。(二)眼,觀見之義;智,決斷之義;明,照了之義;覺,警察之義。
爾時,世尊說是法時,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

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,地神舉聲唱言:「諸仁者,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諸天、魔、梵所未曾轉,多所饒益,多所安樂,哀愍世間,以義饒益,利安天人,增益諸天眾,減損阿修羅眾。」

地神唱已,聞虛空神天、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炎魔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,須臾之間,聞于梵天身。

梵天乘聲唱言:「諸仁者,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諸天、魔、梵,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,多所饒益,多所安樂,以義饒益諸天世人,增益諸天眾,減損阿修羅眾。」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,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相關經文: 
增壹阿含經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五 
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
雜阿含 380-388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聖諦。何等為四?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

若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修無間等,起增上欲,方便堪能,正念、正知,應當覺。
無間等: 沒有任何間隔地以智慧觀察。又譯作「現觀」。 
方便: 努力。 
堪能: 有能力。 
正念: 清澈覺知 (現前的對象)。 
正知: 清晰理解 (解脫的智慧)。
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、當解,於苦集聖諦當知、當斷,於苦滅聖諦當知、當證,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、當修。

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、已解,於苦集聖諦已知、已斷,於苦滅聖諦已知、已證,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、已修。

  如是比丘則斷愛欲,轉去諸結,於慢無間等究竟苦邊。

  如是比丘名阿羅漢,諸漏已盡,所作已作,離諸重擔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善解脫。

  如是比丘邊際、究竟邊際、離垢邊際,梵行已終,純一清白,名為上士。

  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 (塹: 音ㄑ|ㄢˋ,坑、壕溝)度諸嶮難解脫結縛,名為賢聖,建立聖幢

  以攻城略地作為比喻。

    諸比丘,云何無有關鍵?謂五下分結 (身見、戒取、疑、貪欲、瞋恚) 已斷、已知,是名離關鍵。

    云何平治城塹,無明謂之深塹,彼得斷知,是名平治城塹。

    云何度諸嶮難?謂無際生死,究竟苦邊,是名度諸嶮難。

    云何解脫結縛?謂愛已斷、已知。

    云何建立聖幢?謂我慢已斷、已知,是名建立聖幢。

    是名比丘斷五支 (斷「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舉、疑」等「五蓋」)成六分 (即成就六件事,「六根對六境時,不喜不憂而住於捨,有念有知」)守護於一依猗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 (「離諸求」的意思,離開世間的欲求。「四衢」原指「十字路口」,引申比喻「世俗的」)證諸覺想,自身所作,心善解脫,慧善解脫,純一清白,名為上士。
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89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法成就,名曰大醫王者,所應王之具、王之分。

何等為四?一者善知病 (symptom),二者善知病源 (root cause),三者善知病對治 (solution),四者善知治病已,當來更不動發 (how to prevent)

云何名良醫善知病?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,是名良醫善知病。

云何良醫善知病源?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、癖陰起、涎唾起、眾冷起、因現事起、時節起,是名良醫善知病源。

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?謂良醫善知種種病,應塗藥、應吐、應下、應灌鼻、應熏、應取汗。如是比種種對治,是名良醫善知對治。
(從這邊可以看出來,佛陀是鼓勵生病還是要看醫生。)
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,於未來世永不動發?謂良醫善治種種病,令究竟除,於未來世永不復起,是名良醫善知治病,更不動發。
未來世: 這裡指的是這一世的未來。不是指下一世以後。
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為大醫王,成就四德,療眾生病,亦復如是。

云何為四?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 (symptom) 如實知、此是苦集聖諦 (root cause) 如實知、此是苦滅聖諦 (solution) 如實知、此是苦滅道跡聖諦 (how to prevent) 如實知。

諸比丘,彼世間良醫於根本對治不如實知,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為大醫王,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,於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根本對治如實知,是故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名大醫王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0-391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諸沙門、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,此苦集聖諦不如實知,此苦滅聖諦不如實知,此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,此非沙門之沙門,非婆羅門之婆羅門,彼亦不於沙門義、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
沙門: 出家的修行人。 
婆羅門: 依古代印度種姓制度,四種姓中最上位的階級。此處在家的修行人。
若沙門、婆羅門於此苦聖諦如實知,此苦集聖諦如實知,此苦滅聖諦如實知,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,沙門之沙門、婆羅門之婆羅門,於沙門義、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

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無間等當起增上欲,精勤堪能,方便修學。何等為四?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2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,苦集聖諦不如實知,苦滅聖諦不如實知,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不得脫苦

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,於苦集聖諦如實知,於苦滅聖諦如實知,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解脫於苦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「如於苦不解脫、解脫。如是捨惡趣不解脫、解脫,堪能捨戒退減,不捨戒退減,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,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,能於此外求良福田,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。

能於此外求大師,不能於此外求大師,不能越苦,堪能越苦,不堪能脫苦,堪能脫苦。」
(把這一段的文句代入前一段的句型中)
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:

「若不知苦者,  及彼眾苦因,
一切諸苦法,  寂滅永無餘。
若不知道跡,  能思一切苦,
心解脫於苦,  慧解脫亦然。
不能越眾苦,  令苦究竟脫,
若如實知苦,  亦知眾苦因。
及一切諸苦,  永滅盡無餘,
若復如實知,  息苦之道跡。
意解脫具足,  慧解脫亦然,
堪能越眾苦,  究竟得解脫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3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善男子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

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修無間等,如此章句,一切四聖諦經,應當具說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「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無間等,悉應當說。又三結,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當知、如是當見、無間等。」
三結: 身見、戒取、疑。
須陀洹: 初果聖人,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生七次後就能涅槃
 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「若三結盡貪、恚、癡薄,得斯陀含,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當知、如是當見、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
斯陀含: 二果聖人,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後就能涅槃
五下分結盡,生般涅槃阿那含,不還此世,彼一切知四聖諦。何等為四?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
五下分結: 身見、戒取、疑、欲貪、瞋恚。 
生般涅槃: 生色界已,未久即能起聖道,斷除上地 (無色界) 之惑而入般涅槃者。
阿那含: 三果聖人,不再生於人間,在天界證得涅槃。
一切漏盡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見法自知作證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彼一切悉知四聖諦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
阿羅漢: 四果聖人,證得涅槃,解脫生死輪迴。
若得辟支佛道證,彼一切知四聖諦故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
辟支佛: 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。
若得無上等正覺,彼一切知四聖諦故。何等為四?謂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4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日出,明相先起。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?謂知四聖諦。何等為四?知苦聖諦、知苦集聖諦、知苦滅聖諦、知苦滅道跡聖諦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如是知。如是見。如是無間等,亦如是說。

相關經文: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748 經

雜阿含 395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日月不出世間者,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,晝夜、半月、一月、時節、歲數、剋數、須臾,皆悉不現,世間常冥,無有明照,唯有長夜,純大闇苦現於世間。若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,世間盲冥,無有明照。如是長夜,純大闇冥現於世間。

若日月出於世間,眾星亦現,晝夜、半月、一月、時節、歲數、剋數、須臾,悉現世間,長夜明照,出於世間。如是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出於世間,說苦聖諦現於世間,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,不復闇冥,長夜照明,純一智慧現於世間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6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日出,周行空中,壞諸闇冥,光明顯照

如是,聖弟子所有集法,一切滅已,離諸塵垢,得法眼生,與無間等,俱三結斷。所謂身見、戒取、疑,此三結盡,名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必定正覺,趣七有天人往生,作苦邊。
「聖弟子所有集法,一切滅已」,是阿羅漢的證量,從上下文來看,此句疑缺漏了「見」字,應為「聖弟子見所有集法,一切滅已」,如此才是須陀洹的證量。
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,聽彼聖弟子離欲、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。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,能令還生此世者,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。是故,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精進修學。」
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: 指的是須陀洹聖人還會最多往返天、人七次,其中在人間的時候。
初果聖人證初禪後,斷貪、瞋 (離欲、惡不善法),證得三果,因此說「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,能令還生此世者」。
 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7 經

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無間等,然後才能達到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作是說,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,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未無間等。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此說不應。所以者何?無是處故。

若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未無間等,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無有是處。

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,合集作器,盛水持行者,無有是處。所以者何?無是處故。
[漢譯阿含經辭典,莊春江編] 
佉提羅葉: 佉提羅樹的葉子,小而脆弱。
如是言我於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未無間等,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無有是處。

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,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,斯則善說。所以者何?有是處故。

若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無間等已,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斯有是處。

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、摩樓迦葉,合集盛水持行者,此則善說。所以者何?有是處故。
[佛光阿含藏] 
純曇摩葉: 一種紅蓮花之葉。 
摩樓迦葉: 一種蔓草之葉。
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無間等已,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斯則善說。所以者何?有是處故。

若於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無間等已,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,斯有是處故。」
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8 經

如實知四聖諦,能不隨他說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如小綿丸、小劫貝華丸,置四衢道頭,四方風吹,則隨風去向於一方。如是,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,於苦集聖諦、於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,當知彼沙門、婆羅門常觀他面,常隨他說,以不如實知故,聞彼所說,趣說而受,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。
小綿丸: 小綿花球。 
小劫貝華丸: 小木棉花球。 
四衢道頭: 十字路口。
譬如因陀羅柱,銅鐵作之,於深入地中,四方猛風不能令動。如是,沙門、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,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不視他面,不隨他語。是沙門、婆羅門智慧堅固,本隨習故,不隨他語。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精進修學。」
因陀羅柱: 忉利天帝釋宮殿之柱。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399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石柱,長十六肘,八肘入地,四方風吹,不能令動。如是,沙門、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,於苦集聖諦,苦滅聖諦,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,斯等沙門、婆羅門至諸論處,無能屈。其心解脫、慧解脫者,能使餘沙門、婆羅門反生憂苦。如是如實知、如實見,皆是先世宿習故,使智慧不可傾動。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精進修學。」
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0 經

要像火燒頭、衣,想要趕快滅火般,迫切地於四聖諦修無間等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有人火燒頭衣,當起增上欲,急救令滅。」

佛告比丘:「莫作是說。當置頭衣,於四聖諦起增上欲,勤加方便,修無間等

何等為四?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,當勤方便,修無間等。

所以者何?比丘,長夜熾然,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。諸比丘,不見極苦,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,未無間等者,是比丘當忍苦、樂、憂、悲,於四聖諦勤加精進,方便修習無間等,應當是學。」
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1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士夫年壽百歲,有人語言:『士夫若欲聞法,當日日三時受苦,晨朝時受百槍苦,日中、晡時亦復如是。於一日中受三百槍苦。如是日日,至於百歲,然後聞法,得無間等,汝寧能不?』

時,彼士夫為聞法故,悉堪能受。所以者何?人生於世,長夜受苦,有時地獄,有時畜生,有時餓鬼,於三惡道空受眾苦,亦不聞法,是故我今為無間等故,不以終身受三百槍為大苦也。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未得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學無間等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2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於四聖諦平等正覺,名為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何等為四?所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。
等正覺: 遍知一切。
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,名為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是故,諸比丘,於四聖諦未無間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學無間等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3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,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,國王於中造福德舍。爾時,世尊與諸大眾於中宿止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、無見、無隨順覺、無隨順受者,應當長夜驅馳生死。何等為四?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。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、無見、無隨順覺、無隨順受者,應當長夜驅馳生死。

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、順入,斷諸有流,盡諸生死,不受後有。於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順知、順入,斷諸有流,盡諸生死,不受後有。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修無間等。」
有流: 有 (生命的存在) 之流。
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
「我常與汝等,長夜涉生死,
不見聖諦故,大苦日增長。
若見四聖諦,斷有大海流,
生死永已除,不復受後有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4 經

佛不說和解脫無關的法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,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,大王於中作福德舍。爾時,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汝等當行,共至申恕林。」

爾時,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,坐樹下。

爾時,世尊手把樹葉,告諸比丘:「此手中葉為多耶?大林樹葉為多?」

比丘白佛:「世尊,手中樹葉甚少,彼大林中樹葉無量,百千億萬倍,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。」

「如是,諸比丘,我成等正覺,自所見法,為人定說者,如手中樹葉。所以者何?彼法義饒益、法饒益、梵行饒益、明、慧、正覺、向於涅槃。
義饒益、法饒益、梵行饒益: 有助於瞭解義理、有助於瞭解法、有助於清淨修行。
大林樹葉,如我成等正覺,自知正法,所不說者,亦復如是。所以者何?彼法非義饒益,非法饒益,非梵行饒益、明、慧、正覺、正向涅槃故。

是故,諸比丘,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學無間等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5 經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。

爾時,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,入毘舍離城乞食。時,有眾多離車童子晨朝從城內出,至精舍門,持弓箭,競射精舍門孔,箭箭皆入門孔。
離車: 古代居住在毘舍離城的剎帝利種族名。
尊者阿難見已,以為奇特,彼諸離車童子能作如是難事。入城乞食,還舉衣缽,洗足已,往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,我今晨朝著衣持缽,入毘舍離城乞食,見有眾多離車童子從城內出,至精舍門,競射門孔,箭箭皆入。我作是念:『此甚奇特!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。』」

佛告阿難:「於意云何?離車童子競射門孔,箭箭皆入,此為難耶?破一毛為百分,而射一毛分,箭箭悉中,此為難耶?」
把一根毛切成一百分,箭箭射中其中一分。
阿難白佛:「破一毛百分,射一分之毛,箭箭悉中,此則為難。」

佛告阿難:「未若於苦聖諦生如實知,此則甚難。如是,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見,此則甚難。」
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「一毛為百分,射一分甚難,
觀一一苦陰,非我難亦然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雜阿含 406 經

得到人身相當困難,應把握機會,於四聖諦學無間等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大地悉成大海,有一盲龜壽無量劫,百年一出其頭,海中有浮木,止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隨風東西。盲龜百年一出其頭,當得遇此孔不?」

阿難白佛:「不能,世尊。所以者何?此盲龜若至海東,浮木隨風,或至海西,南、北四維圍遶亦爾,不必相得。」

佛告阿難:「盲龜浮木,雖復差違,或復相得。愚癡凡夫漂流五趣,暫復人身,甚難於彼。所以者何?彼諸眾生不行其義、不行法、不行善、不行真實,展轉殺害,強者陵弱,造無量惡故。

是故,比丘,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學無間等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五趣: 由於業因的不同,眾生往生所趣向的地方,包含: 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。

延伸閱讀


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: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

CBETA: 雜阿含經 第15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