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經筆記] 面對敵軍的五種戰士、及面對正妹的五種修行者 (增壹阿含經 五王品第三十三 第 4 經)



面對敵軍的五種戰士:

1. 穿著戰袍,手持兵器,進入戰場。看到遠方風沙捲起,就感到畏懼,不敢迎戰。

2. 穿著戰袍,手持兵器,進入戰場。看到風沙捲起時,並不感到畏懼;但是聽到敵方的戰鼓聲,就感到畏懼,不敢迎戰。

3. 穿著戰袍,手持兵器,進入戰場。看到風沙捲起時、聽到敵方的戰鼓聲,並不感到畏懼;但是見到敵方高掛的旗幟,就感到畏懼,不敢迎戰。

4. 穿著戰袍,手持兵器,進入戰場。看到風沙捲起、聽到敵方的戰鼓聲、見到敵方高掛的旗幟,並不感到畏懼;但接戰時,被敵方捉住或殺掉。

5. 穿著戰袍,手持兵器,進入戰場。看到風沙捲起、聽到敵方的戰鼓聲、見到敵方高掛的旗幟,並不感到畏懼;並且能夠摧毀敵軍,統領對方的人民。

面對正妹的五種修行者:

1. 見到容貌端正、膚色白裡透紅、世間罕見的美女,便起色欲,破戒,放棄修行。

2. 聽聞到有容貌端正、膚色白裡透紅、世間罕見的美女,便起色欲,破戒,放棄修行。

3. 見到容貌端正、膚色白裡透紅、世間罕見的美女,並不起色欲;但與她交談後,便起色欲,破戒,放棄修行。

4. 見到容貌端正、膚色白裡透紅、世間罕見的美女,與她交談後,並不起色欲;但身體碰觸後,便起色欲,破戒,放棄修行。

5. 見到容貌端正、膚色白裡透紅、世間罕見的美女,與她交談、身體碰觸後,起了色欲。修行者向長老求教。長老指導他:「觀察色欲從何而生?色欲從何而滅?修行不淨觀,可消除色欲。色欲是由思想而緣生,會導致傷害自己及他人,當生受苦,未來世受無量苦。去除色欲,可避免傷害自己及他人,消除煩惱痛苦。因此,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觀身不淨,可消除色欲,避免心煩亂躁動不安。」於是修行者修行不淨觀,觀察人的身體中三十六種組成成分(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膽、肝、肺、心、脾、腎、大腸、小腸、白膱、膀胱、屎、尿、百葉、倉、腸、胃、脬、溺、淚、唾、涕、膿、血、肪脂、㵪、髑髏、腦),是污穢不淨的,思維觀察:是誰執著著身體?色欲從何而起?色欲會依止於何處?觀察過後,找不到色欲從何而起。思維:色欲是從因緣而生。修行者進行如此的徹底觀察後,煩惱徹底消滅,而得到究竟解脫的智慧。

延伸思考:並非僅止於以觀身不淨對治色欲,更以慈悲心來待人。



增壹阿含經 五王品第三十三 第 4 經

聞如是:
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戰鬥之人出現於世。云何為五?或有一人著鎧持仗,入軍戰鬥,彼見風塵,便懷恐怖,不敢入彼大陣之中,是謂第一之人。

復次,第二戰鬥之人著鎧持仗,入軍戰鬥,彼見風塵,不生畏懼;但聞擊鼓之音,便懷恐怖,是謂第二之人。

復次,第三之人著鎧持仗,入軍戰鬥,彼見風塵,不生畏懼,設聞鼓角之聲,不起畏懼;彼若見高幢,便懷恐怖,不堪戰鬥,是謂第三之人。

復次,第四戰鬥之人著鎧持仗,入軍戰鬥中,若見風塵,不起畏懼,若聞鼓角之音,復非恐懼,若見高幢,亦非怖畏;設為他所捉,或斷命根,是謂第四之人。

復次,第五有人著鎧持仗,入軍共鬥,彼盡能有所壞廣接國界,是謂第五之人出現於世。

比丘當知,今比丘亦有五種之人,出現於世間。云何為五?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,彼聞有女人,端正無雙,如桃華色。彼比丘到時,著衣持鉢,入村乞食,不守根門,不護身、口、意法,彼若見女人便起欲意,還捨禁戒,習白衣法。如彼初人聞揚塵之聲,不堪戰鬥,便懷恐怖,我由是故而說此人。

復次,有比丘住在村落,彼聞村中有女人,端正無比,面如桃華色,而便捨戒,習白衣法。如彼第二鬥人,但聞鼓角之聲,不堪戰鬥,此亦如是。

復次,有比丘住在村落,聞有女人在彼村落。彼聞已,便起欲意,若見女人不起欲想;但共女人共相調戲,於中便捨禁戒,習白衣法,如彼第三人遙見幢已,便懷恐怖,不堪戰鬥。由是故,今說此人,是謂第三戰鬥之人。

復次,有比丘住在村落,彼比丘聞村中有女人。聞已,著衣持鉢,入村乞食,不守護身、口、意,彼見女人端正無雙,於中便起欲意,或與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,便捨禁戒,還為白衣。如彼第四戰鬥之人,在大軍中為他所捉,喪失命根,由是之故,今說此人。

復次,有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,世之希有。彼雖聞此不起欲想,彼比丘到時,著衣持鉢,入村乞食,而守護身、口、意。彼雖見女人,不起欲想,無有邪念;設共女言語往返,亦不起欲想,亦無邪念:設共女人共相捻挃,手拳相加,爾時便起欲想,身、口、意便熾盛。欲意已熾盛,還詣園中,至長老比丘所,以此因緣,向長老比丘說之:『諸賢當知,我今欲意熾盛,不能自禁制,唯願說法,使脫欲之惡露不淨!』是時,長老比丘告曰:『汝今當觀此欲為從何生?復從何滅?如來所說,夫去欲者,以不淨觀除之,及修行不淨觀之道。』

是時,長老比丘便說此偈言:

『設知顛倒者,  加心而熾盛,
當去諸熾心,  欲意止休息。

諸賢知之,欲從想生,以興想念,便生欲意。或能自害,復害他人,起若干災患之變,於現法中受其苦患,復於後世受苦無量。欲意以除,亦不自害,不害他人,於現法報不受其苦。是故,如何除欲心無亂想今當除想念。以無想念;便無欲心,以無欲心,便無亂想。』

爾時,彼比丘受如此教敕,即思惟不淨之相。以思惟不淨之想,爾時有漏心得解脫,至無為處,如彼第五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,彼見眾敵無有恐懼,設有來害者心不移動,能破外寇,居他界中。由是故,今說此人能破魔眾,去諸亂想,至無為處,是謂第五人出現於世。

比丘當知,世間有此五人出現世間。是故,諸比丘!當念修行欲不淨想。如是,諸比丘!當作是學。」

爾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延伸閱讀


增壹阿含經五王品第三十三 第 4 經

增支部5集76經/戰士經第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