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經筆記]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550 經 - 六念


本經說明「六念」可消除身體的痛苦與內心的煩惱,即時,正確的趣向涅槃,就在當下,親自能體證。

1. 念佛
憶念佛所實踐的法,清淨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。

如此念佛,能夠遠離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2. 念法
憶念正法,憶念世尊示現的法能夠消除身體的痛苦與內心的煩惱,即時,正確的趣向涅槃,就在當下,親自能體證。

在念法的當下,能夠不起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3. 念僧
憶念聖眾四雙八輩,實踐正法,趣向涅槃。聖眾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。供養、恭敬、禮拜聖眾,為世間無上福田。

在念僧的當下,能夠不起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4. 念戒
憶念持戒的效用,繫念不缺漏戒、不毀壞戒、純淨深厚的戒、不離開戒、不犯戒、完善圓滿的戒、值得讚嘆的戒、不增惡導向於定的戒,並憶念自身所成就的戒。

在念戒的當下,能夠不起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5. 念施
憶念自己所行的佈施,感到欣慶,因為心遠離慳吝及貪欲,能夠行解脫心施、常施、捨施、樂施、具足施、平等施。

在念施的當下,能夠不起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6. 念天
憶念天的德行,憶念欲界六天 (四王天、三十三天、炎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),清淨信心,於此命終,生彼諸天,自己也當如此,信、戒、施、聞、慧,於此命終,生彼天中。

在念天的當下,能夠不起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,使得心能夠脫離感官之欲,於感官之欲離貪、恚、癡,因而能夠安住於正念、正智,趣向涅槃。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:「佛世尊、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六法出苦處昇於勝處,說一乘道淨諸眾生,離諸惱苦,憂悲悉滅,得真如法。

六法: 另譯作「六念、六隨念」,南傳作「六回憶處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六個回憶的主題」(the six subjects of recollection)。「回憶」(anussati),另譯為「隨念;憶念」。 (莊春江阿含辭典)

一乘道: ,南傳作「無岔路之道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單行道」(the one-way path),並解說,此詞常被譯為「唯一之道」(the only way, the sole way),意味著這是佛陀獨有之道(an exclusive path)。 (莊春江阿含辭典)

何等為六?

1. 念佛

謂聖弟子念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行法淨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。

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世尊: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;應於人天之供養;正遍知一切之法;三明之行具足以;以一切智為大車,行八正道而入涅槃;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;在諸法中,如涅槃無上,在一切眾生中,佛亦無上;某時以柔軟語,某時以苦切語,能調御丈夫,使入善道;為人及天之導師,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;覺者,為世尊重。

聖弟子念如來、應所行法故,離貪欲覺、離瞋恚覺、離害覺。

離貪欲覺、離瞋恚覺、離害覺: 脫離貪欲、瞋恚、加害他人的意圖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,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智,乘於直道,修習念佛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一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
五欲功德: ,南傳作「五種欲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五束感官快樂」(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)。 (莊春江阿含辭典)

2. 念法

復次,聖弟子念於正法,念於世尊現法、律,離諸熱惱,非時,通達,即於現法,緣自覺悟。

離諸熱惱,非時,通達,即於現法,緣自覺悟: 滅除身體的痛苦與內心的煩惱,即時,正確的趣向涅槃,就在當下,親自能體證。

爾時,聖弟子念此正法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習念法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二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
3. 念僧

復次,聖弟子念於僧法,善向、正向、直向、等向,修隨順行,謂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果,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,向阿那含、得阿那含,向阿羅漢、得阿羅漢。

善向、正向、直向、等向: 良善的趣向,正確的趣向,正直的趣向,如法的趣向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依善而行、依正直而行、依真理而行、如法而行」。

善向: 南傳作「依善而行者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實行好的路」(practising the good way)。 (莊春江阿含辭典)

向須陀洹: 南傳作「是為了入流果的作證之向道者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為了實現入流之結果而實行者」(one is practis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ruit of stream-entry)。 (莊春江阿含辭典)

如是四雙八士,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,供養、恭敬、禮拜處,世間無上福田。

四雙八士: 即「向須陀洹、須陀洹、向斯陀含、斯陀含、向阿那含、阿那含、向阿羅漢、阿羅漢」,這些數起來為四雙、八種。另譯作「四雙八輩」。

聖弟子如是念僧時,爾時聖弟子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習念僧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
4. 念戒

復次,聖弟子念於戒德,念不缺戒、不斷戒、純厚戒、不離戒、非盜取戒、善究竟戒、可讚歎戒、梵行不增惡戒。

不缺戒、不斷戒、純厚戒、不離戒、非盜取戒、善究竟戒、可讚歎戒、梵行不增惡戒: 不缺漏戒、不毀壞戒、純淨深厚的戒、不離開戒、不犯戒、完善圓滿的戒、值得讚嘆的戒、不增惡導向於定的戒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無毀壞、無瑕疵、無污點、無雜色、智者所稱讚、不取著、導向定」戒。

若聖弟子念此戒時,自念身中所成就戒,當於爾時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戒念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
5. 念施

復次,聖弟子自念施法,心自欣慶。我今離慳貪垢、雖在居家,解脫心施、常施、捨施、樂施、具足施、平等施。

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於何染著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施念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

6. 念天

復次,聖弟子念於天德,念四王天、三十三天,炎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清淨信心,於此命終,生彼諸天。我亦如是,信、戒、施、聞、慧,於此命終,生彼天中。

四王天: 欲界六天的第一天,位於須彌山腰。

三十三天: 欲界六天的第二天,位於須彌山頂上,中央為帝釋天,四方各有八天,合稱三十三天。又稱為「忉利天」。

炎摩天: 欲界六天的第三天。又譯為「夜摩天」、「焰摩天」。

兜率陀天: 欲界六天的第四天。又譯為「兜率天」,義譯為「知足」。

化樂天: 欲界六天的第五天。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,因此稱為「化樂」。

他化自在天: 欲界六天的最高天。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,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,因此稱為「他化自在」。

如是,聖弟子念天功德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。

如是,聖弟子出染著心。於何染著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天念,正向涅槃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
尊者摩訶迦旃延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

相關經文


雜阿含經卷第三十 857 經

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927 經 - 在家五法

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931 經

增壹阿含經十念品第二

增壹阿含經廣演品第三

延伸閱讀


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: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

CBETA: 雜阿含經 第20卷